去年讨论的是Biotech寒冬遇冷是否会波及CDMO、产能稀缺还是过剩的问题,今年风暴已经“后知后觉”打在了国内外CDMO身上,裁员、重组、关闭工厂……一些问题悬而未决,半路出家由Biotech转型做CDMO的却又比想象中还难对付。CDMO应验了哪些预言?哪条路变宽了?哪条路变窄了?
几天前,CRO企业阳光诺和宣布并购朗研生命的计划以主动撤回材料而宣告终止,一纸公告见证其“CRO+CDMO”转型梦碎。然而,这场CXO的“内部消化”虽然遇冷,但抵不住外部一众转型做CDMO的Biotech来势汹汹。带着一定技术优势/积累的Biotech们,在打CDMO算盘时似乎游刃有余,如较早一波布局ADC产品的东曜药业,以及不久前宣布将向阿斯利康提供合同开发和生产服务以支持其mRNA疫苗项目的康希诺。尤其是2年前毅然转行做ADC CDMO的东曜药业,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80%,客户数量翻倍,上升势头强盛。然而另一面,一场“延时焦虑”开始爆发性地在国内外CDMO内部蔓延。一家、两家、三家……国内外头部CDMO企业逐一宣布大规模裁员、关闭工厂、停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CGT CDMO之一Catalent市值严重缩水后,高调引入投资者,进行全面改革;CDMO新星Emergent不久前宣布将减少对其CDMO服务业务的投资,并不再强调其增长,同时伴随着数百名裁员。一场奇怪的“分化”悄然改变着CDMO,什么是影响这一变化的关键因子?国内一家创新药企负责人在今年上半年看到了CDMO企业的另一面:“某些CDMO公司在大批裁员,就连我也收到了不少简历,那些人想到我们这儿来做生产管理。”往年的CDMO领域,似乎从未像今年一样,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裁员。龙头药明康德财报中首次出现了员工人数下降的情况,据其财报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共有41296名员工,比起去年底减少了3000多人。剔除新冠影响后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5%,但其增速似乎并不及疫情发生前的水平。上半年连续数月新增项目数远不如前,颓势难挽。凯莱英截至今年上半年员工总数为9145人,比去年底少了570余人;博腾股份较去年底减少了95人……国外,CDMO龙头赛默飞多次官宣裁员,2月在加州圣地亚哥解雇230名员工后,4月宣布将在加州圣地亚哥三个工厂裁员218名员工,原因是市场对新冠产品的需求减少,同月宣布将在6月关闭位于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生物制剂开发和细胞治疗服务工厂,并裁减100余人。这还没有停止,今年8月,赛默飞再次宣布将裁员205人。早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英国ADC CDMO公司Abzena便对外透露将在圣地亚哥裁员66人,同时聘任新的首席执行官,改组董事会,并将一家生物制剂原料药工厂出售给辉瑞,颇有转型之意。约从去年9月开始,CDMO裁员、重组等消息便接踵而至。如CGT CDMO公司Oxford Biomedica宣布裁员,并出售其位于英国牛津市的工厂;去年11月,Catalent宣布在几个主要制造厂裁减约600个职位。不久前,Catalent宣布新增对冲基金Elliott Investment(艾略特投资)所提名的四名新董事,成立“战略和运营审查委员会”,任命新的董事会主席,完成了其“重组”之旅。此前,Catalent生产问题频发,受订单推进速度减慢、业务转型、新增订单减少等因素影响,2023年业绩将受到较大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多年前从Biotech转型做CDMO的Emergent,现在却显得有些灰头土脸,前不久宣布将裁员约400人,并缩减部分工厂的运营规模,以摆脱合同药物开发和制造业务。从细分业务来看,寒气直接猛袭CGT CDMO。上半年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药明康德子公司药明生基临港基地关闭、裁员一事。细翻药明康德财报才发现,CTDMO业务已经“入不敷出”,且产能利用率低。细究CDMO裁员的各种原因,“转型”“节约成本”“订单推进速度慢”“新增订单减少”等是主要的关键词,其中尤其以CGT CDMO为代表的细分领域颇有动荡。这背后,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E药经理人曾盘点全球十大CXO在2023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可以明显发现,今年上半年他们的收入较上年同期明显减速,甚至有所下滑,无论是CRO还是CDMO都已经远离曾经将近50%的业绩增长,如今维持增长双位数都些许乏力。招银国际也在研报中指出,2023年上半年,CRO的业绩好于C(D)MO,即非生产类CXO业绩好于生产类CXO。而这背后原因其实仍然是商业运营最基本的逻辑——供求关系。一方面,已经过去的疫情,所需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为CXO行业,尤其是CDMO行业带来成倍的增长,这也造就了2022年业绩的高基数,如今疫情过去,业绩自然出现下滑。同时,CDMO在疫情期间为应对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增设的产能如今成为了冗余的成本,对其利润也造成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寒冬”biotech所面临的资金挑战,招银国际分析“为了提高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biotech调整项目管线,包括优化早期研发项目以及预计未来价值不高的后期项目,将更多资源用于推进少数重点后期项目。”尤其是在CGT CDMO领域,日子更是艰难。据外媒统计,今年一季度,裁员、破产的新疗法公司中,CGT公司首当其冲,占据新疗法公司三分之一为CGT公司;大型制药企业对于CGT的关注也有所降温。根据中信证券的统计,CGT交易的关注度在2021年达到高峰,到2022年逐步降低,重要交易从9笔骤降至3笔。从去年开始GSK一直在终止CGT合作项目。另一方面即使是已获批上市的CGT疗法,其制药企业也并非CDMO公司的主要客户。E药经理人统计,目前全球获批有9款已获批的CAR-T疗法(包括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MNC企业,包括诺华、吉利德、BMS和强生,这四家MNC几乎都自建了完备的开发、载体制造和产品制造的工厂。然而,CGT仍然是CDMO巨头们近年来不断加码的领域,例如全球CDMO龙头Catalent自2020年以来先后收购了MaSTherCell、Skeleta、Delphi Genetics等CGT相关业务的公司,前前后后一共进行了将近10笔收购,几乎全部落于CGT领域。Catalent还成为了首个FDA批准基因治疗商业化生产的CDMO企业。Catalent上个月底刚刚发布的2023年业绩,总营收42.76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新冠产品收入下降超50%至6.25亿美元,尤其是第四季度新冠产品收入6500万美元,同比下降70%。另外,龙沙也在其2023年H1财报中提到,“CGT业务受制于早期阶段biotech资金薄弱和部分客户临床实验失败等原因增长乏力,相关产能利用率较低。”回到国内,其实CDMO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上述关厂的药明生基,CGT CDMO就是其核心业务之一,而药明康德的“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则是其2022年唯一毛利率为负的业务,药明康德年报解释称,主要由于新启用的上海临港运营基地较低的利用率导致。同样增长乏力的还有和元生物,该公司主营业务聚焦于基因治疗领域CRO和CDMO,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375万元,同比下降37.92%。业绩下滑原因也是“外部经济市场回暖速度不及预期,下游客户融资不顺畅。”此外,博腾股份也在2023年H1财报中表示,“2023年,受下游客户融资的影响,基因细胞治疗CDMO业务在新签订单方面未达年初预期。”不过,短期看业绩,CDMO企业们的订单存量和布局则预示着未来,CGT仍然是他们未来的重要增量之一,同时CGT CDMO也成为biotech业务扩展、补充现金流的机会。药明康德的“细胞及基因疗法CTDMO业务”在今年上半年在手订单同比增长28.8%,并且有多个合作产品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或2024年获批,未来将带来大量增长。龙沙也在财报中指出,公司仍看好CGT产品的长期商业化潜力,CGT市场正明显趋于稳定状态。就在今年8月份,康希诺还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将向后者提供合同开发和生产服务以支持其mRNA疫苗项目,生产和供应特定产品,提供相关特定服务。当然,CGT领域增长乏力并不代表新兴疗法整体都“掣肘”着CDMO的增长。ADC领域的CDMO反而为巨头们带来了希望。例如龙沙在财报中提出“得益于偶联、哺乳动物和微生物业务的驱动,生物药 CDMO 板块取得双位数的业务增长。”相较于多家CDMO大手笔收购CGT业务,龙沙在今年上半年收购了ADC的创新生物技术公司Synaffix,从而获得了后者的技术平台GlycoConnect™、HydraSpace™、toxSYN™。此外,从制药转型进入ADC CDMO领域的东曜药业也已经“小有成就”,上半年收入3.28亿元,其中CDMO/CMO业务收入4654.6万元,同比增长105%,其上半年新增20个项目中,有15个为ADC项目,包括3个pre-BLA ADC项目,是潜在的商业化订单。声明:本文系药方舟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