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企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行业资讯企业新闻

甜味剂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2023-07-07 00:00:00来源:陶术浏览量:200

20223年6月29日,据媒体报道,最常见的人造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将在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为“可能致癌“。看到这有一部分友友们可能会问,人造甜味剂是啥?甜味剂都有哪些?甜味剂真的致癌吗?让我们一一往下看。

什么是人造甜味剂?

人工甜味剂(Sweeteners),也成为代糖,是一种化学合成物,用于代替蔗糖(白糖)来给食物和饮料增甜。

由于人工甜味剂比蔗糖甜的多,所以只需使用极小剂量(比蔗糖少200到20,000倍)就能到相同的甜度水平。这些微量甜味剂所含的热量非常低,因此也被称无营养甜味剂。

图源:Pixabay


甜味剂都有哪些?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六种人工甜味剂作为食品添加剂,它们分别是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乙酰磺胺酸钾)、三氯蔗糖(蔗糖素)、纽甜以及爱德万甜。但甜味剂数量可不止六种,大部分甜味剂详情以及甜度对比可见下表。

各种糖类甜度对照表

无营养甜味剂自诞生之初就受到减肥人群的追捧,毕竟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会增加热量的东西,谁又不爱呢?(爱糖人士狂喜,但别高兴的太早)。

围绕甜味剂是否会导致癌症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人认为甜味剂对人无害,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而另一部分人认为甜味剂对人类有害无益,甚至会导致癌症。科学家们也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甜味剂真的致癌吗?

因为相关研究数不胜数,下面我们结合已获FDA批准的几种广泛使用的甜味剂历史来看看其安全性。

糖精

糖精于1879年首次合成,并作为糖的廉价替代品而流行起来(糖精的发现还有一个小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The Saccharin Controversy查看原文)。【1】关于人类食用糖精的安全性的争论在1890年就开始了。1890年,法国卫生协会的一个委员会宣布糖精是“有害的“,并禁止其生产或进口,在法国做出决定的八年后,德国政府也限制了糖精的使用,并明确禁止在视频和饮料中使用糖精,后面,西班牙、葡萄牙和匈牙利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

直至1955年,美国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审查了当时有关糖精的毒理学数据,并建议70公斤的成年人每日糖精最大摄入量不应超过 1.0g/天,50公斤的青少年不应超过0.75g/天。在新的标准下,1959年,FDA允许人造甜味剂用于各种预制食品中,这些食品最初只打算供那些必需限制糖分摄入量的人使用(如糖尿病患者),随后这些食品倍宣传为“无营养“或”无热量“的甜味食品,供大众食用。【2,3】由于这个标准,无糖汽水革命在北美开始了。自此,糖精的消费在许多国家急剧增加。

图源:Pixabay

但关于糖精的研究仍未停止。1981年,糖精被列入美国国家毒理计划(NTP)的致癌物质报告中,被认为可能对人类具有致癌风险,因为实验室发现高剂量的糖精与大鼠膀胱癌的发生有关。然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与此相悖,一些研究没有发现糖精与膀胱癌之间的关联。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样本大小、疾病诊断和暴露水平的确定等。因此,毒理学数据和流行病学研究之间存在差异,对于人类消费糖精的安全性问题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并于2000年将糖精从该报告中删除,详情可查阅:ntp.niehs.nih.gov/sites

总之,现有的全部流行病学资料不能排除食用糖精会增加膀胱癌风险的可能性,但也不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会显著增加食用人群患膀胱癌的风险。

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于1965年首次生产,1981年,在对其安全性和毒性进行粗略评估后,被FDA批准用于食品,如今已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人造甜味剂之一。【4】与糖精一样,阿斯巴甜自诞生之初就备受质疑。

位于意大利的拉马齐尼研究所在1997年启动了一系列关于阿斯巴甜致癌性的独立研究,发现阿斯巴甜会导致啮齿动物多个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增加。【5,6,7,8】

而关于阿斯巴甜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迄今为止只有两项。第一项在200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分析,利用NIH-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的数据,该研究要求50多万名美国退休人员在问卷上报告他们过去一年内消费了四种含阿斯巴甜饮料的情况。在超过5年的随访期间,较高的阿斯巴甜饮料摄入量与淋巴瘤、白血病或脑癌的发展没有关联。【9】

第二项流行病学研究在哈佛护士健康研究中的追踪人群中进行。发现男性饮用含阿斯巴甜苏打水消费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风险之间似乎存在正的剂量-反应关系。【10】

随后,在2013年通过对1990年1月至2012年11月间发表的流行病学证据进行的回顾发现,阿斯巴甜的使用与癌症风险之间没有一致的关联。【11】

而2022年,NutriNet-Santé队列研究报告称,摄入更多阿斯巴甜的成年人总体上略有更高患癌风险(风险增加1.15倍),乳腺癌风险增加1.22倍,与肥胖相关的癌症风险增加1.15倍。【12】

总之,对现有的动物研究和和有限的人体研究总结表明,阿斯巴甜及其代谢物,无论是摄入量明显高于推荐的安全剂量还是在推荐内的安全水平内,都可能诱导氧化应激,损害细胞膜完整性,可能影响各种细胞和组织并导致细胞功能失调,最终导致全身炎症。【13】

因此,世卫组织研究机构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消息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三氯蔗糖

三氯蔗糖(蔗糖素)的发现和开发是泰特莱公司(Tate & Lyle Company)和伦敦大学伊丽莎白女王学院(Queen Elizabeth College)在1980年代末期合作的研究项目的结果。并于1998年获FDA批准用于食品之中,也是最成功的人造甜味剂之一。

此前针对三氯蔗糖的一系列研究并未发现其在人体中引发癌症证据。【14】在最新的2022年NutriNet-Santé队列研究中,三氯蔗糖的摄入与癌症风险之间也没有关联性。【12】

安赛蜜(乙酰磺胺酸钾)

在1988年,FDA首次批准将安赛蜜用作食品甜味剂,随后于1993年批准其在饮料中使用。对安赛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联合无营养甜味剂(LNCS)的暴露评估上,其中包括超过90项关于安赛蜜的研究。然而,目前还没有与安赛蜜相关的癌症发病情况的研究结果。

直到2022年,NutriNet-Santé队列研究报告指出,与不摄入安赛蜜的人相比,摄入安赛蜜的成年人患癌症的风险增加了1.13倍。【12】

此外,FDA批准的另外两款甜味剂纽甜和爱德万甜均源于阿斯巴甜。但目前没有研究报告这两种人工甜味剂与人类癌症相关的风险。

总的来说,代糖的效果可能会因人而异,但不是大众认为的对人体没有影响。话虽如此,它们可能引发的人类变化的临床健康影响仍然未知,值得未来的长期研究。所以,无糖饮料虽没有多少热量,但也不要多喝哦。

参考资料:

[1]Ronald K Kalkhoff, Marvin E Levin; The Saccharin Controversy. Diabetes Care 1 July 1978; 1 (4): 211–222.doi.org/10.2337/diacare

[2]I.C. Munro, B. Stavric and R. Lacom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saccharin, in C.L. Winek (Ed.), Toxicology Annual 1974,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1975, p.71.

[3]B.T. Hunter, Consumer Beware! Your Food and What's Been Done To It, Bantam Press, New York, 1971, p. 319.

[4]Landrigan, P.J., Straif, K. Aspartame and cancer – new evidence for causation. Environ Health 20, 42 (2021). doi.org/10.1186/s12940-

[5]Soffritti M, Belpoggi F, Degli Esposti D, Lambertini L, Tibaldi E, Rigano A. First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the multipotential carcinogenic effects of aspartame administered in the feed to Sprague-Dawley rat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6;14(3):379–85. doi.org/10.1289/ehp.871.

[6]Soffritti M, Belpoggi F, Tibaldi E, Degli Esposti D, Lauriola M. Life-span exposure to low doses of aspartame beginning during prenatal life increases Cancer effects in rat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7;115(9):1293–7. doi.org/10.1289/ehp.102.

[7]Soffritti M, Belpoggi F, Manservigi M, Tibaldi E, Lauriola M, Falcioni L, et al. Aspartame administered in feed, beginning prenatally through life span, induces cancers of the liver and lung in male Swiss mice. Am J Ind Med. 2010;53:1197–206. doi.org/10.1002/ajim.20.

[8]Belpoggi F, Soffritti M, Padovani M, Degli Esposti D, Lauriola M, Minardi F. Results of long-term carcinogenicity bioassay on Sprague-Dawley rats exposed to aspartame administered in feed. Ann NY Acad Sci. 2006;1076:559–77. doi.org/10.1196/annals..

[9]Lim U, Subar AF, Mouw T, Hartge P, Morton LM, Stolzenberg-Solomon R, et al. Consumption of aspartame-containing beverages and incidence of hematopoietic and brain malignancies.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 Prev. 2006;15(9):1654–9. doi.org/10.1158/1055-99

[10]Schernhammer ES, Bertrand KA, Birmann BM, Sampson S, Willett WC, Feskanich D. Consumption of artificial sweetener- and sugar-containing soda and risk of lymphoma and leukemia in men and women. Am J Clin Nutr. 2012;96(6):1419–28. doi.org/10.3945/ajcn.11

[11]Marinovich M, Galli CL, Bosetti C, Gallus S, La Vecchia C. Aspartame, low-calorie sweeteners and disease: regulatory safety and epidemiological issues.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3; 60:109–115

[12]Debras C, Chazelas E, Srour B,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Medicine 2022; 19(3):e1003950.

[13]Choudhary AK, Pretorius E. Revisiting the safety of aspartame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utr Rev. 2018 Apr 1;76(4):301]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Nutr Rev. 2018 Nov 1;76(11):860]. Nutr Rev. 2017;75(9):718-730. doi:10.1093/nutrit/nux035

[14]Bernadene A. Magnuson, Ashley Roberts, Earle R. Nestmann,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safety of sucralose,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Volume 106, Part A,2017,Pages 324-355,ISSN 0278-6915,doi.org/10.1016/j.fct.2


更多 官方公告